院部动态
美好遇见 向“新”同行——我校喜迎2025级新生
日期:2025年09月07日     作者:陈灏等    来源: 党委宣传部    点击数:

(本网讯 陈灏 周小军 张星月 张韫仪 张玮 代雅菲 余芳 李颖前 张天柱 张凤玲 吴文芳 唐熙隆 综合报道)缘聚文化高地,铸牢共同体德技并修;奋进工匠摇篮,齐圆复兴梦成才报国。9月6日,5700多名2025级新生怀揣梦想、跨越山海,齐聚中华孝文化名城、奋进中的武汉都市圈副中心城市,融入湖北职院大家庭,开启人生新篇章。校党委书记郭国文、校长郭沙、副校长梅重、纪委书记王文康等深入迎新现场,与新生及家长亲切交流,勉励莘莘学子心怀国之大者,崇德向上向善,感恩担当奋进,练就过硬本领,技能成才报国。

花式迎新” 梦想启航

2025年我校招生计划完成率100%,生源以普通高考为主(67.56%),技能高考占21.29%,生源来自32个民族。超六成新生为第一志愿录取,热门专业录取率高。录取超本科分数线考生768人,再创历史新高。

在各校区迎新现场,人头攒动,彩旗飞扬,气氛热烈。迎新志愿者们身着文化衫,奔走在各个角落,运送行李、耐心引导、答疑解惑,成为校园里的一道靓丽风景。接机接站、领取物资、办理报到手续、绿色通道,每个环节都能看到师生忙碌的身影与温暖的笑容。“花式迎新”点燃开学季,细节拉满仪式感。入学第一天,成为新生难忘的青春记忆。各教学院立足专业与专业群建设,将专业元素融入迎新工作,设计互动性强、辨识度高的特色环节,让新生感受专业和专业群建设实力,在特色互动中直观感受办学优势,为专业学习注入强劲动力。

点亮心灯 团结进步

“男幼师特别稀缺,你是我们的宝贝!”6日上午,丹增闹日拖着行李箱,站在教育与艺术学院的迎新点前有些腼腆。他想起了自己报考的初心,纯粹地喜欢孩子,想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和好老师。

看着迎新点的展示、陈列的一幅幅非遗项目——雕花剪纸作品,这位从青海兴海县走出的藏族学子大开眼界。他是今年学前教育专业迎来的一位特殊新生,一个立志成为“男幼师”的理科男。学长热情介绍钢琴房、舞蹈室、画室,还有幼儿园实践基地。丹增闹日看着老师和同学们真诚的笑脸眼眶湿润,反复说着:“选对了,选对了!希望在这里学好,将来回到藏区也能办个好幼儿园,点亮藏族孩子的梦想。”在这个以“人文品质+艺术特色”为培养目标的教学环境里,他将成长,用画笔、歌声和爱心,点亮未来无数藏族孩子的童年。

弘扬大别山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

财经与旅游学院迎新现场,特别设计了“新生转盘赢好礼”活动,与学长开心互动中的曹锦江同学格外兴奋。曹锦江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大悟县,从小听着鄂豫皖苏区、抗战“小延安”、中原突围等红色故事长大,心中一直怀揣着建设家乡的梦想。在迎新宣传栏,他进一步了解了优秀学长熊文文的先进事迹,也了解到湖北职院与孝感首衡城有着紧密合作,在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专业方面的办学实力,这让他看到了实现梦想的希望。孝感首衡城作为湖北特色农产品展销专区、电商直播基地、进口休闲食品展销专区、新疆农产品展销专区等为一体的展销平台,为物流和电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。曹锦江暗下决心,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,把大悟的特色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,像学长熊文文一样,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好专业是生源提质的金字招牌。孙书桥同学今年普通高考达到本科线,但他放弃调剂和本科征集志愿,选择就读我校。他说:“孝感是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城,湖北职院是工匠摇篮、文化高地,专业群的设置与市场、社会需求结合比较紧,能很好地满足我的发展和家庭处境的改变,我中意湖北职院,也喜欢这个专业”。

“湖职,我们的家”

“谢谢廖老师,感谢各位老师”2025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新生秦鸿儒眼中满是感激。来自荆州市公安县黄山头镇金牛村的秦鸿儒,两岁时父亲离世后,母亲离家,他从此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。三年前爷爷的去世,这个本就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。求学之路对秦鸿儒而言异常坎坷。高中时,靠着打工攒够学费、生活费才得以重返校园。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,他刻苦学习最终成功考上湖北职院,向着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梦想迈进。

辅导员廖晓玲老师了解其家庭情况和面临的困境后,为他详细讲解助学贷款政策和办理流程,指导他准备材料,做好助学贷款事宜,为他解决学费这一后顾之忧。“学校就是我们的家,有困难都可以找我们。”王光耀老师的话语让秦鸿儒倍感温暖。

3D打印专业初印象

口腔医学院迎新区的3D打印展示区围满了新同学。来自重庆的刘小倩同学好奇地正看到老师操控着打印机,一层层“堆叠”出一个精致的上颌牙列标准模型。

“这是数字化口腔修复的核心技术,你们大二会系统学习建模软件,还能在实验室自己打印修复体。”老师边说边演示作品,若干个个性化种植体、隐形矫治器的模型整齐排列。爸妈举着手机一边录视频,一边对她说:“现在看牙都这么高科技了,这都是真技术,你要好好学习。”看着打印机吐出的完整牙冠,刘小倩第一次直观感受到:口腔医学不仅是“看牙”,更是技术与艺术的精准结合。

与妈妈成为校友

18岁的马唯依同学拿着录取通知书,凝视着乐学楼里的文化雕塑,她牢记着妈妈的叮嘱,“护理不仅是技术,更是去用心”。2004年,妈妈管丹燕从湖职毕业后,回到家乡浙江乐清市中医院成长成才,现任乐清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护士长、副主任护师。

马唯依从小就在妈妈的讲述里认识了这一行:“妈妈,为什么你总在加班?”“因为病房里的病人需要我。”妈妈的回答悄悄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。今年高考填报志愿时,马唯依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妈妈母校的护理专业。9月6日中午,管丹燕陪着女儿走在熟悉的林荫道上,她指着一栋教学楼笑着说:“当年我就在这栋楼里上专业实训课;第一次成功扎针时,开心得一晚上没睡着。”

技能报国 共同选择

在机电工程学院迎新点,新生张俊杰目光紧紧锁在“迎新机器人”灵活转动的机械臂上。机器人按照大学生志愿者的口令,手臂轻轻摆动,精准完成打招呼、握手等友好动作。让这个来自海南的学子眼底满是藏不住的好奇,这金属躯体里藏着怎样的编程逻辑?怎样的电路设计能让它如此灵活?阳光洒在机器人银亮的外壳上,也照亮了张俊杰眼里的光,一定要学好机电专业知识,未来不仅要读懂这些机器人的“语言”,更要亲手设计出更智能、更实用的机械伙伴,在智能制造领域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。

张俊杰同学说;“30年前,我的父亲从湖北到海南发展。现在,武汉都市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,特别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亲临孝感的时候,我那时候就觉得湖北职院非常好,产教融合的好生态将为我们提供成长成才的好空间”。

同样被机器人吸引的,还有来自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龙溪镇的付阳同学,科技的魅力与他心中“技能强国”的志向悄然共鸣。付阳今年高考凭借优异成绩获得本科院校录取资格,但他最终选择了湖北职院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。“技能成就梦想,在孝文化名城学一技之长,将来用专业能力报效国家,这才是最适合我的选择。”付阳坚定地说。

用大数据赋能家乡农牧业

历经53小时硬座旅途,走下Z294列车的新疆新和县的努尔艾力·吐尔迪,带着一身疲惫和满腔期待,出现在信息工程学院新生报到点。努尔艾力·吐尔迪介绍,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,家里养了牛羊和鸽子,还种植玉米和棉花。努尔艾力·吐尔迪了解到,大数据技术对现代农牧业很重要。

“我们大数据专业入选了教育部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,就是要用数据技术助力乡村振兴。你家的农牧业生产,将来都可以用上你学到的技术!”辅导员宦雨辰和他拍下第一张校园合影。努尔艾力·吐尔迪要让远在3789公里外的父母看看,湖北职院很好、很美,大家都很热情,向善向上。

钢筋铁骨 千锤百炼

家在孝感市汉川刘家隔镇的孙冲,作为“湖北省建筑之乡”的农村伢,打小听着镇上叔伯们在外建高楼的故事长大,那些从孝感、从汉川走出去的建筑劳务大军,是他眼里的“英雄”。所以,他在技能高考中选择了建筑方向,图纸画到指尖发僵,公式算到深夜,就想给家乡的“建筑名片”添彩。今年8月,他终于收到了湖北职院工程造价专业的录取通知,不仅圆了他的大学梦,更让他离成为建筑行业“新匠人”的目标,近了一大步。

在十几天前,云南昆明的邹广道同学捧着录取通知书眼中满是憧憬,父亲邹丰才更是激动地提笔给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郭自灿教授写信,字里行间满是托付。信寄出后,邹丰才既期待又忐忑,但很快郭自灿教授的回信让他一颗悬着的心落地。郭自灿教授感谢家长的信任,详细介绍学院“知行合一、德技并修”的育人理念,还强调会与家长及时沟通,家校携手共助学子的成长,在“到校第一天、第一星期、第一个月、第一学期、第一学年”这“五个一”重要窗口期,举办新生开学第一课,开展理想信念教育、校史校情教育、生涯规划指导、学习生活适应、安全健康教育等一系列精品活动,帮助新生扣好入学第一粒扣子。

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

卫生技术学院面向2025 级新生开展 “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”。校友张超叮嘱学弟学妹吃苦耐劳、充实自我、脚踏实地,做好平凡小事并做到极致;校友李庆宾建议新同学保持阳光生活、夯实专业基础、勤练技能、科学规划未来,强调 “心中有爱,手中有技,脚下就有路”;校友潘华杰欢迎新生加入康复治疗技术行业,勉励大家保持学习热情、磨砺实践技能,深耕这份有温度的职业。

校友为新生树立榜样,增强其专业信心与职业理想,让新生对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满怀笃定,成为2025级新生扬帆起航的珍贵起点。

成才“立交桥” 感恩奋进路

在今年的新生报到点,专设了“新加坡护理医科奖学金项目”咨询处。该项目由政府主导,奖学金丰厚,涵盖学费、生活费、机票等总额约70万人民币。学生毕业后能在新加坡公立医疗机构带薪工作6年,起薪优厚,期满后就业选择多元,深受新生及家长欢迎。

学子郑煜在去年与该项目失之交臂,却未被“挫折”击退。深知项目对综合素养的高要求,他开启了一年的提升之路:课上刻苦钻研,专业成绩稳居前列;发挥英语优势,斩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,积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,注重在与他人沟通中提升服务意识。

今年的咨询会启动,郑煜第一时间赶来,找到去年接待过他的吴文芳老师,自信地递上精心准备的材料。从去年的遗憾到如今的从容,他的坚持与热忱,不仅契合了项目对“目标明确、不懈努力、全面发展”人才的期待,更诠释了学子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与追求。